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54。长夜无明(19) (第8/12页)
禁变了脸sE。 七年前,於边境动乱时,一篇由书生写就的<靖黎论>横空出世。当时,西胡犯境,寻衅滋事,刻意挑起战火,西胡本就与庆国不合,自新朝创建後屡次试探,意在并吞庆国疆域,一展国威,其野心昭然若揭;只这一次,数万敌军来势汹汹,一路挥兵东进,直抵关外,苍yAn城主发信求援玉京,皇帝惊怒之下,顾不得宣王新婚,急令宣王领兵驰援。 然而,就是在这g戈动乱之时,一篇以将士和百姓关系为题的策论,於国朝之内掀起滔天巨浪。 --「夫兵者,国之大事,生Si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。国以民为本,民以安为先。然将士之功,必以战火为荣;战火之炽,则百姓涂炭。盖所谓功名者,乃筑於白骨之上,血流成渠而歌凯旋。若功之成,以苍生之殇为价,则此功可取乎?」 文章以将士之功实为百姓之殇叙论,指出一人之荣光,不该由万民之伤痛来换,须知国以民为本,当以黎民生计为先,主张议和停战。 此番言论於国朝动荡之际,宛如投石入水,顿时激起千层浪,朝中开始分成两派,一派主张开战退敌,以扬国威;一派主张停战议和,换取和平。庙堂之上,两派声浪不断,争论不休,便连民间书生仕子亦以此开坛论辩,争执不下。 而此事的结果,无人不晓-- 皇帝最终并未对此发表评论,可边境战况胶着,宣王战亡,大军惨败,这样凄惨苍白的结果,纵然是主战派也一时噤声,最後的最後只能签署协议,约定停战,并赔上巨额赔款以作条件。 「那写文的书生……正是我的同乡。我当时於芜州任职,同那书生曾为邻居,他家中清贫,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